“这些图案和花纹看起来很美。”前不久,位于毕节市黔西市化屋村非遗工坊的苗族刺绣蜡染展示馆,迎来数十名亚太媒体记者参观,印尼国家广播电台记者马里奥·帕斯卡对苗绣技艺赞叹不已。
杨文丽展示馆所在的非遗工坊原是扶贫车间。化屋村成功脱贫摘帽后,这里就成了传承非遗技艺、吸纳村民就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场所。绣娘杨文丽说,“我想把苗绣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看到苗绣之美。”
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毕节市先后建成非遗工坊77个、非遗体验空间47个,通过鼓励传承人依托苗族刺绣、蜡染,彝族漆器、砂陶等传统技艺类项目建立公司200多家,研发创新非遗文创产品200多项,让非遗逐渐走进大众生活。在2024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非遗工坊助力毕节拿下2银1铜8优秀的好成绩。
12月2日,纳雍县锅圈岩苗族彝族乡锅圈岩中学的操场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跳苗族芦笙舞。2018年以来,纳雍县把苗族芦笙舞传承场景搬进校园,并邀请当地传承人授课。
如今,毕节将群众参与性强的非遗项目纳入学校学习内容。目前大方漆器、蜡染刺绣、铃铛舞、撮泰吉、滚山珠、黔西剪纸等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已在市内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开设传承工作室,常态化开展传习活动。
“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毕节市文化馆是毕节非遗传承的实施单位,馆长况荣峰表示,近年来,毕节从政策、资金、法律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开展非遗传习所建设、民族节庆活动、文化进校园、非遗展示馆建设、非遗街区建设系统性保护工程,有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事业迈上新台阶。
此外,毕节鼓励各县探索节庆活动文化空间保护经验措施,重点保护传承火把节、彝族年、苗年等传统民族民俗节庆活动。
2024年暑假期间,毕节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火把节,打造的“自然凉 毕燃嗨”避暑旅游品牌火热出圈,吸引接待游客13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0.13亿元。
为推进非遗进景区,毕节还在织金洞、平远古镇、九洞天、奢香古镇等开设贵州特色旅游商品购物店(专柜)12个,探索推进“非遗+旅游”新业态。2024年10月底,文旅部公布的非遗保护工作先进名单中,黔西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入选先进集体。
与此同时,毕节通过实施“非遗在社区”志愿服务行动,充分发动社区非遗传承群体自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保护传承、展示展演、学习培训等活动,提升社区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群众的参与感、归属感和凝聚力。
截至目前,毕节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9项、省级115项、市级154项、县级374项,国家级传承人8名、省级传承人38名、市级传承人126名。2024年10月,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毕节市有化屋苗族献山节、支嘎阿鲁、彝族古歌等51项(59处)入选。(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相康)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